442 悄悄的回京,打枪的不要

在八十年代初,全国各地都奇缺汽车这种交通工具,而且汽车也只能单位买,个人是不能买的。

但是单位拥有的车辆也很有限,因此真正的出租汽车,哪怕是京城也不多,且基本都集中在各大运输公司那边,或者停在各大涉外酒店的停车场。

那种走在路边挥挥手,就拦停一辆出租汽车的情况,至少在一九八三年还不多见。

同样道理,像机场火车站这些地方,通常也只有很少的出租汽车,且大多数都是单位提前给运输公司打电话叫的。

不过,汽车虽然不让私人拥有,但两轮摩托车以及三轮摩托车,都不再限制范围之内,私人也是可以买的。

所以很多人呢,这时候就把两轮摩托车改装成三轮车,或者直接买成品的三轮摩托车,专门当出租车拉客用。

就好比这时期的京城,私人拉客的三轮摩托车越来越多,而且是肉眼可见的多。

要知道,就在几个月前,曹志强在首都机场坐飞机的时候,机场附近还没有这么多三轮摩的,当然了,那时候的曹志强坐飞机,都是提前通知好对方接机,也不需要打什么摩的出租车。

可这一次不同,这一次曹志强回京,并没有提前通知京城方面接机。

主要是曹志强这次的回京吧,并没有一个确切的日子,加上出版社的众人此时都很忙,所以干脆也就不用通知了。

至于出版社的人为何忙,那当然是因为红光出版社下属的知己杂志社,在这个月的月初,刚刚正式出了第一本《知己月刊。

作为杂志社出的第一本月刊,大家都很兴奋,所以月刊正式上市之后,大家都忙着搞各种促销,希望销量能稍微高一点。

这时期所谓的促销,其实就是到处找各个卖杂志的小卖部跟个体户之类的地方,让他们订购或者代卖《知己杂志。

像这种走街串巷,挨个找小卖部订购杂志的情况,就是所谓的促销。

当然,后来有了书报亭,那些新出的杂志,就基本是走访那些书报亭,让那些书报亭代卖杂志了。

其实书报亭跟小卖部呢,也挺喜欢代卖新杂志的,因为代卖新杂志不需要他们出钱,也不怎么占地方,还能显得自家杂志多,货品全,然后卖出去的话,中间还能赚一部分,也算皆大欢喜。

反倒是新华书店跟邮电局这些地方,虽然也有上架《知己杂志,毕竟都是提前谈好的,但这些地方对新杂志往往就不太友好了,毕竟这种单位的网点少,也不会给新杂志做推广。

总之,一个新杂志社要出一本新杂志,前期要快速推广的话,杂志社的员工都比较辛苦。

因为他们往往要亲自走上街头,给各个小卖部、小摊贩甚至一个个陌生人,去推销自家杂志,甚至还要去各个单位,比如工厂啊,医院之类的地方推销。

说白了,就是让杂志社的员工都化身临时销售员,到处上门推销自家杂志,争取尽快打开市场。

但这种杂志社员工到处上门推销杂志的事情,其实是流行在九十年代末,并不是八十年代初。

因为在八十年代初,出版社也好,杂志社也罢,基本都是事业单位。

事业单位的性质,就保证了不管产品销量如何,员工的工资都是有保障的,因为是上面发。

身为事业单位性质的杂志社,社里的员工还是比较滋润的,根本不需要编辑啥的出去推销杂志,毕竟前期就算杂志的销量不行,他们那些杂志社编辑啥的也照样发工资。

所以像这种走街串巷,联络能卖杂志的小店面、小门头,让他们免费代卖新杂志的情况,这时期根本不普遍,甚至可以说是新奇。

曹志强之所以让人上门推销杂志,是因为他的知己杂志社,是他个人承包的国企性质的杂志社,花的钱都是曹志强个人的钱,自然没工夫慢慢等,慢慢熬,而是要尽快打开市场,尽快见效益。

所以为了贯彻曹志强那个“酒香也怕巷子深”的指示,知己杂志社在出第一本杂志的时候,杂志社里的人,只要没重要工作的,都要上街推销去。

也就是知己杂志社里的年轻人比例比较多,加上曹志强之前的成功范例太多,威望太重,所以大家才义无反顾的出去推销杂志。

要是换一个老家伙居多的杂志社,曹志强的这个命令恐怕就不好执行了。

但怎么说呢,曹志强之前的成功太辉煌了,而且赚的钱也太多了,再加上曹志强出手一向大方,自己赚了大钱,也要让大家一起喝汤,奖金都是发的高高的,那大家的动力自然也是高高的。

过去的时候,基本都是曹志强的个人专场,毕竟出书也好,出唱片也罢,九成都是曹志强的个人才华跟能力。

但这次的《知己杂志不一样,这本杂志呢,虽然内容基调是曹志强定的,可具体内容呢,却是大家集思广益打造出来的,曹志强最多就是最后审核一次,基本就没插手具体的编纂工作。

因此,这本《知己杂志,才是大家真正的心血,也是大家真正的实力所在,甚至可以说是大家的孩子也不过分。

既然是大家的孩子,那当然希望这个“孩子”棒棒的。

身为一家杂志社,怎么证明自家的杂志,或者说“自己的孩子”棒棒的?

那当然是看销量了。

只有销量高了,才能证明你的杂志是别人爱看的好杂志,也才变相证明他们这些杂志社的人没有白干,一切的付出都是值得的。

出于这些心思,大家自然也就没啥抵触心理。

而且推销杂志不比推销别的东西,不存在多少羞耻感,反而容易有一种自豪感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