又跟王厂长大概谈了一些细节后,曹志强就跟王厂长告辞,开始分头行动。
这里面,王厂长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最简单,无非就是把他的小儿子叫过来,然后让他停薪留职,去办个个体户的营业执照,开办一个录像厅。
如今这年月,普通人想开个录像厅或许有点难度,但对王厂长来说,简直太简单了。
王厂长都不需要费什么劲儿,他完全可以在工厂内部划拨一处房子,然后以工厂内部的名义开办一个录像厅,再以承包经营的方式,承包给自己的儿子。
这样一来,就可以避免去广播局申请了,只需要去工商局办个个体户的执照就行。
是的,录像厅这玩意儿,目前是归广播局管,普通人想要开录像厅,必须去广播局申请,申请下来后还要定期接受广播局的管理。
在这时期,录像厅的审批很严,一般个体户是办不下录像厅执照的。
到了八四年之后,录像厅才稍微松了一点,毕竟那时候广播局都指着这个搞钱,只要交钱够了,一般都会让你开录像厅。
可现在不一样,现在的广播局依旧没有放开,是妥妥的机关行政单位,不是事业单位,所以除非有大关系,否则很难给你办下录像厅执照。
可如果是育红机械厂这样的国企想办一个厂办录像厅,那就简单多了。
虽然也需要去跟广播局申请,但这种申请,一般都会通过。
所以说,八十年代初,为啥大多数录像厅都是厂办的,原因就是这个,那就是国企跟集体企业去申办录像厅,比个人方便多了。
再者说,王厂长深耕金陵城多年,多少也有些人脉关系,只是办个录像厅,小事儿一桩。
在王厂长看来,这个录像厅,无非就是用来洗自己劳务费的场所,怎么重视都不为过。
至于用育红机械厂的名义,收购一批服装,再不赚钱的送给兄弟单位,这当然没问题。
反正做事的是育红机械厂,赚钱的是自己,何乐而不为?
什么,工厂书记怎么打发?
不好意思,育红机械厂情况特殊,厂书记长期住院,基本不管工厂的事情,所以育红机械厂基本就是王厂长的一言堂,掌控能力比李厂长对红光机械厂的掌控力度还要强。
曹志强也正是因为知道这一点,所以才放弃给育红机械厂好处,转而单独专攻王厂长一人。
因为曹志强知道,他对育红机械厂来说是个外人,不可能像他跟红光机械厂的关系那样,互相绑定互相信任。
所以,曹志强想跟育红机械厂搞合资企业,至少目前来说是非常困难的。
既然如此,曹志强也就不去费那个心了。
反正曹志强做这一切的最根本目的,是要稳住育红机械厂这个在金陵城的销售网点,其他都是次要的。
当然,也不能说都是次要的,比如曹志强说的那个品牌专卖店,虽然王厂长不上心,但曹志强是真的有意搞这个。
而做好品牌专卖店,也是曹志强暂时留下来的最重要原因。
国内此时其实还根本没有品牌专卖店的概念。
曹志强记得,最早把品牌服装的概念带进来的,好像是皮尔卡丹。
也正是皮尔卡丹在中国搞起了品牌服装专卖店后,国内才开始对品牌店有了个真正的概念。
至于现在,也不能说对品牌没概念,只是大家更注重的是所谓的老字号。
好比京城有很多老字号的绸缎铺子,成衣铺子,严格来说都可以算是品牌店。
但这些老字号最大的问题,就是往往只有一间老店,最多有一两家分店,不会在全国各地到处都有一模一样的分店,也不会到处打广告,并不懂真正的品牌销售。
曹志强要做的,就是提前打造一个统一的品牌,而首选就是卖服装。
这个时期,国内的服装厂其实有很多,但他们更注重的是生产跟销售,基本不注意什么品牌不品牌的。
但是,此时国内的服装业,其实已经是生产过剩的状态,而且是严重过剩。
如果不是恰好中美蜜月,米国放开了对中国的限制,让中国的纺织业可以走出国门,走代工出口的路,以后就会出现大规模的破产潮,不会出现八九十年代的纺织热。
可就目前来讲,代工出口的名额还很少,一般只有南方靠近香江的少数服装厂,才能捞到一些出口的活儿,广大内陆服装厂,暂时是没这个条件的。
所以,要是趁着现在这个时候,就打造一个国内品牌,那还是相对容易的,毕竟几乎没有竞争者。
本来,曹志强是想跟育红机械厂合作,像之前他跟红光机械厂合作那样,搞一个合资百货公司,然后用这个百货公司的名义,自己出设计图,去让其他服装厂代工。
之后,曹志强就可以让这个名义上的百货公司,实际上的品牌专卖店,去到处卖这些品牌服装。
由于这些品牌服装的设计,大都是电影《古亭之恋里女主角穿的服装,所以一旦电影火了,绝对有一个带动效应,之后么,再顺势打点广告,给人种下这个品牌的服装,是文艺女青年的印象,品牌效应也就顺理成章了。
为了赶时间,曹志强甚至都提前用个人的名义交了钱,跟金陵城的服装厂下了订单。
所以,一旦曹志强跟育红机械厂合资办下一个百货公司,不用花什么钱,就能先把这些服装吃进去,然后在各个城市的专卖店里销售。
只要电影一上映,观影热潮一起,再让朱霖当这个品牌的代言人,那这些服装很容易就能卖光。
可惜,王厂长不想搞合资性质的百货公司,也不想搞什么专卖店,只想搞运输,赚那点蝇头小利,那就没办法了,只能曹志强自己搞了。
实际上,曹志强如果自己搞这个,优势更明显。
无他,曹志强手下有太多可以做这个的平台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