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73章 泉州(过渡章)

不一会儿,陈浚在外堂接见王重。

“下官见过茂山公!”王重满脸笑容,拱手躬身问礼。

“折煞我也!折煞我也!”陈浚立马一副相见恨晚的模样,扶着王重两臂,言辞恳切:“早就听闻新来的通判是位难得的俊彦,年纪轻轻便高中一甲头名,状元及第,今日一见,果然名不虚传,名不虚传!”

“不过是一时运气,侥幸入了官家的眼而已,如何比得上明公,兢兢业业数十载,为朝廷,为百姓,殚精竭虑,实乃下官之楷模!”

二人一阵商业互吹过后,哪里还有半点初见的生疏,就差勾肩搭背邀着一块儿去青楼里吃花酒,搂行首花魁了!

二人之间的称呼,也变成了“明公”和“子厚”!熟络的好似久未见面的长辈和自家子侄重逢了一般。

“重初来乍到,人生地不熟,年纪又轻,没什么经验,诸般政务,还得明公多多提点才是!”

“子厚少年英才,说什么指点,咱们相互交流才是!”

又是一番商业互吹过后,陈浚难免问起东京的现状,王重也没有半点隐瞒。

“年初时,韩、蔡两位大相公还带着朝中诸公屡屡向官家建言,请官家过继宗室子,立为祭祀,不想刚刚入夏,蔡大相公就病倒了,我来之时,听闻已经蔡大相公已经病入膏肓,每日昏迷的时间比醒的多,太医们全都束手无策,只怕……”

陈浚极为意外,又很是惋惜,最后叹了口气,无奈的道:“蔡大相公乃两朝元老,国之肱股,为国为民操劳一生,实乃吾辈楷模!”

说着说着,似是情到深处,拱手冲着东京的方向遥敬了一礼。

王重道:“而今在东京的一众宗室之中,以兖王和邕王的呼声最高!”

陈浚不禁问道:“兖王强干,邕王年长,不知子厚以为官家会选择哪位王爷?”

“若以嫡长论,毋庸置疑,自然该是邕王,可若论贤明强干,兖王在朝中素有贤名,自然是兖王的机会个更大一些。”

王重这个回答,和没回答基本上没有区别,因为他说的这几句话,是人所共知的事情,不等于是没说嘛!

不过陈浚的脸上却露出笑容,对于王重这个前程似锦的新科状元忽然选择外放为官,也隐隐有了几分猜测。

尤其还是泉州这等在大多数看来较为偏远贫瘠的东南之地。

陈浚摇了摇头,笑着道:“储君之位,乃国朝基石,但你我如今远在泉州,也说不上话!”

王重拱手道:“明公所言极是,正所谓在其位,谋其政,我等既然远在泉州,只需恪守本职,治理好泉州,使百姓生活安乐富足,便不负官家之厚恩,朝廷之厚禄了!”

朝廷以高薪养廉,官员们的俸禄可都不低,各个季节还有相应的不同物质发放,夏天的冰,冬天的碳,还有粮食、布匹、衣裳等等,可谓是官员们的衣食住行全都考虑到了。

“子厚所言极是!”陈浚亦冲着王重拱手道。

“下官初到泉州,人生地不熟的,还得劳烦明公给下官讲讲泉州各县的情况。”

“那我就给子厚讲讲!”陈浚喝了口酒,润了润嗓子,才道:“泉州的历史我就不说了,相信子厚定然提前了解过了,如今泉州下辖南安、晋江、同安、德化、永春、清溪、惠安七县之地,其中晋江县便是州治所在,也就是百姓口中的泉州城。

南安和晋江比邻,相去不过数十里,德化、永春、清溪三县相去较远……”

陈浚在泉州任上已有两年,对泉州的情况不说了如指掌,但也掌握的七七八八了。

各县的财赋、人口、道路士绅大族,商贾大户,盘踞地方的大族。

还有各县田地赋税的大致状况,陈浚都一五一十的说与王重。

有陈浚这么一个泉州的一把手讲解,可比王重着人四下打听来的方便,陈浚又命人拿来一干文书,将前任通判的一干差事,细细的交接给王重。

通判作为州府副职,与权知军、州事共同处度理政事,“凡兵民、钱谷、户口、赋役、狱讼听断之事,可否裁决,与守臣通签书知施行。”名义上,辅佐知州或知府,处理政务道,但各项公事,须通判连署方能生效。

此外,通判还被赋版予直接向皇帝奏报州府内,州府、县两级,一切官员情况的权力。

所部官有善否及职事修废,得剌举以闻。

兼有监察性质,号称“监州”。

乃是真正的实权在握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