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10章 存在与大无

宇宙风云 未潜 868 字 10个月前

魏星与魏晴结束后,又回到别墅,在茶室泡起了茶,闲着无事,研究起周易来。

存在和无的统一

这一点,儒道两家在二千年前都有深刻的认识。老子在《道德经》里说:“天下皆知美之为美,斯恶已。皆知善之为善,斯不善已。”又说:“福兮祸之所倚,祸兮福之所伏。”

他说的很对,世上没有离开恶而独立自足的纯粹美,也没有离开不善而独立自足的纯粹的善。福为祸所倚,祸中藏有福。没有纯粹的祸,也没有纯粹的福。孔子在《系辞》中谈周易的体会时说:

“危者安其位者也,亡者保其存者也,乱者有其治者也。是故,君子安而不忘危,存者不忘亡,治而不忘乱,是以身安而国家可保也。”在《文言》中他又说:“亢之为言也,知进而不知退,知存而不知亡,知得而不知丧,....知进退存亡而不失其正者,为圣人乎?”孔子以周易阴阳相反相成、互相转化的观点来认识

安危、存亡、进退、得失,而不是片面地认为安就是纯粹的安,存就是纯粹的存,进就是纯粹的进,得就是纯粹的得,这是他学习周易辨证法两点论而得到的重要收获。

我们今天也无妨效法老子和孔子,这样说:“爱兮恨之所倚,恨兮爱之所伏”

“亢之为言也,知爱而不知恨,知纯而不知杂。知爱恨纯杂而不失其正者,其唯深于易道者乎!”拉拉杂杂讲了这么多,怎么样?你认为是不是合乎道理。

芳子:大体上我是听懂了,但还多少有些疑问。关于朗阳、爱恨这类概念间的关系和演变,我网意先生的论述。可是,有的事物却不好理解。比如“一”这个东西,就数字来说,它是个壹,就奇偶来说,它是个奇,就阴阳来说,它表示阳。可我依据先生所讲的《易》理来分析,总是想不明白:在它单独存在的时侯,他似乎就是个纯粹的“壹”、纯粹的“奇”或纯粹的阳。怎么也看不出它含有别的什么,看不出含有与它统一的对立面。

哲学是思维的学问,学周易要靠深思。孔子认为“学而不思则罔”,“阿”就是胡里胡徐。程颐的经验是“学源于思”。朱熹引申说:“思所以发其聪明。”你的感受表明,你对“一”这个形象思索的不够深入,你再仔细全面想想,“一”这个形象,拿数字来讲,是个单纯的“壹”吗?

芳子:除了“壹”,还能有别的什么呢?

哈、哈。你再仔细端详端详,不要只看到“一”是个单纯的横杆,还要进一步注意,横杆两边有两个端,一杆有两端,这不是“一”中之二么?一中有二,便不是纯一。对不对?

芳子:(大笑)真的,是这么回事,真有意思!我明白了,“一”,含有两端,作奇来看,便是含有偶,是奇中有偶。不是纯粹的奇。作为阳的形象来看,一阳的“一”含有两头,两是偶,是阴,藏在一阳的体内,阳体藏阴便不是纯粹的阳,不是独立自足的单纯的阳了。进一步说,阴的形象“一”,也是同样的道理。它是由两个“一”所组成的,“一”是阳,所以说阴中有阳。单纯的独立自重的阴也不存在

好极了!举一隅而以三隅反,你的悟性很不错嘛!这样思之悟之,学《易》就可打破难关,升堂入室。

芳子:不敢当,先生过奖了。现在离天黑还有一会儿。趁热打铁,您能不能进一步讲述一下关于世上没有纯粹事物的道理?

其实,这个基本道理古人早已发现了,并不是什么新鲜事儿。我们不过是应用这个道理来观察、分析某些具体现象而已。

在这方面,探索最深,思维最精,概括得最妙的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最高大师黑格尔。他曾在《逻辑学》里说:

“在天地问没有任何东西不在自身中包舍存在和非存在。”

“存在和无的统一……”。

这些高度概括的命题告诉我们一个真理:世界上任何事物自身都含有两个对立的方面,没有完全纯粹的事物。他又举例说,“据说黑暗就是没有光明,但在纯粹的光明中就像在纯粹的黑暗中一样,看不清什么东西”

仔细玩味一下,这个例子说得真是深刻极了,非常简单。的确,正如没有黑暗的光明和没有光明的黑暗都不存在一样,没有恨的爱和没有爱的恨也都不存在。在认识到“存在和无的统一”的大前提下,就可顺利地认识到阴与阳的统一,乃至爱与恨的统一。

芳子:道理是这样的,世上不存在绝对的纯粹。但您刚才引述的名言是欧洲哲学家说的。我很想进一步了解,周易对这个问题的具体看法是怎样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