东北季风呼啸着刮过澎湖列岛,这里的平均海拔只有三十多米,最高的猫屿也不到八十米,全年有将近一半时间都在刮着六级以上的大风。
但令人诧异的是,在整个北风季,澎湖主岛上的马公港都是一副水波不兴的场景。这是整个澎湖列岛上最大的港湾,群岛正是因为这个原因而得名。
所谓“澎湖”,实际是闽南话“平湖”的讹误。正如“马公”也是“妈宫”的讹误一样,因为在马公港入口以北,有一座始建于明朝初年的妈祖庙。
与妈祖庙隔着马公港相对的是风柜尾,也就是风柜半岛的末端,这里就是天启三年荷兰人在澎湖筑城的地方。
那是一座夯土修筑的四角棱堡,外面有包砖,共架设有二十九门重炮。修城的奴工是红毛从福建掳掠来的,因为缺衣少食,在短短一个多月的筑城时间里死了一千三百余人,没死的几百人被运去了巴达维亚出售。
这座埋葬了上千条冤魂的四角棱堡后来被勒令拆除,明军又在原址上修了一座铳城。林海如今就站在这座铳城上,他在厦门之战结束后来到澎湖上任,毕竟如今他是劄委的澎湖游击。
镇戍制将领的上任没有卫所官那么复杂,完事之后林海带着李国助来到风柜尾城旧址。后者当年也是明荷澎湖海战的亲历者,毕竟他爹李旦就是那场战争的调停人。
“红毛选的筑城位置不错啊,你看这里三面环水,风柜半岛又如此狭长,朝廷军队每前进一步,都会面临巨大伤亡……”
林海对福建明军的成色比谁都清楚,他完全可以想象,要从这里将红毛赶走难度有多大,于是就问道:“当年的南都爷究竟是怎么迫使红毛退出澎湖的?”
“说起来也很容易……”李国助回道,“朝廷军队切断了红毛的水源,红毛就坚持不下去了,加上我爹一劝说,最后就退到大员去了。”
“原来如此,红毛当时有多少兵力?朝廷军队又有多少人?”
“红毛有八百多人,大小舰船十来条,其中一千料以上的大夹板船有七条。朝廷这边南都爷一共调集了上万军队,两百多条船,但没有全部用上,最后登陆的有三千多人。”
“竟有七条大夹板船?”林海听着有些吃惊,这比如今的大员红毛强多了,荷兰人曾经几次封锁马尼拉,多数时候也就出动了这么多相当于公司巡航舰级别的大盖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