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七百九十一章 文华千年,青年共谋之

万一诗写出来了,阅卷老师看不出好坏来不就尴尬了吗?

诗人很重要,鉴赏诗词的人也很重要,如果不是他们把晦涩难懂的诗词解释剖析给大家,那诗词文化也很难普及。

在一个安静的雨夜,置身在安静的书房,听着窗外的雨声,看着眼前的孤灯,漫漫长夜,仔细品读着一首诗或者是词,仿佛回到千百年前,置身于李白、欧阳修、李清照所处的那个年代。

才子佳人、帝王将相、落魄书生、股肱之臣,他们的温暖、哀愁、旷达,在心中流淌出一股莫名的哀愁或悲伤。

很多人之所以能直观地感受到更多诗词之美,这些研究诗词的专家学者在其中做出了很大的贡献。

或许诗词协会这些老前辈们并没有什么作品,但蒲潼对他们的敬意可丝毫不少。

比起拿着现成古诗词出来的他,这些真正为中华诗词文化做出贡献的老师们,不是要比他更伟大吗?

蒲潼的一番见解说的电话里姜思榭满面潮红,他实在没想到,这小家伙居然有着这样的远见卓识。

这要换做别人,手底下有十几首经典的古诗词,估计早已经目中无人目空一切了,但蒲潼正是年轻气盛的环节,居然还有这样的格局,着实有些让他钦佩。

哪怕蒲潼能写出千首万首古诗词,他也只能惊叹于蒲潼的才华,但他能说出这番话来,他却只感到佩服。

一直以来,说起诗词,人人都只能想起诗人才子,谁又能想到他们这些把一生都献给诗词的人?

姜思榭还记得有一次他去做演讲的时候,到了观众提问环节,现场有一个小姑娘问他,老师您是文人,那您有什么着作吗?

当时他愣在原地半晌,不知道该说点什么,他不会觉得尴尬,他只是有些感慨,他们花一生的时间研究诗词歌赋,到头来,却没能留下任何东西。

在学生们读着各种诗词赏析诗歌典籍,谁又会想到那些不起眼的字和注释,都是他们的手笔?

他们的贡献和意义,并不是一部着作或是一首诗,而是一首古诗背后的千言万语。

每个人都曾有过这样、那样的经历。

或许境遇不同、年纪不同,但是对诗词的记忆都是相同的,因为总有那么一首诗会触动内心,带给人们似曾相识的感动。